2023年,我国经济运行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总体上呈现增速较高、物价较低、就业平稳、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格局,全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有望圆满实现。但同时,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更要克服一些困难和挑战,如有效需求不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社会预期偏弱、风险隐患仍然较多等堵点突出。
近日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面总结2023年经济工作,深刻分析当前经济形势,为2024年经济工作谋篇布局、指明方向。关于明年的宏观政策思路,会议指出,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加强政策工具创新和协调配合。
“我国宏观政策空间仍然较大,物价水平较低,中央政府债务水平不高,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还有较大的发挥空间。”中央财办分管日常工作副主任、中央农办主任韩文秀近日表示,今年我国增发1万亿元国债、出台一揽子化解地方债务风险方案、下调存款准备金率等,这些政策效应将在明年持续释放。
“会议提出‘强化宏观政策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多出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将为明年经济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同时也更加重视政策本身增效和政策之间配合。”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钟正生表示,预计明年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协同效应将进一步增强,进一步形成合力、放大组合效应。
稳健的货币政策 注重灵活适度、精准有效
本次会议为货币政策定调,要求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适度、精准有效。与今年以来的货币政策思路相一致,本次会议再度强调“发挥好货币政策工具总量和结构双重功能”,同时要求盘活存量、提升效能,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科技创新、绿色转型、普惠小微、数字经济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今年以来,人民银行综合运用多种货币政策工具,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两次下调金融机构存款准备金率累计0.5个百分点,释放长期流动性超过1万亿元。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也发挥了重要作用,持续加强对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优化资金供给结构。
民生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温彬表示,“灵活适度”意味着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根据内外部形势、流动性变化等相机抉择,充分运用总量和结构性政策工具灵活调整,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满足实体经济融资需求。在“精准”的方向下,货币政策将更加注重做好逆周期和跨周期调节,平衡好短期经济增长和长期结构优化问题,结构性工具有望发挥更大作用,推动经济发展动能转变。为使政策效果更为有效,将强化政策协调配合,积极盘活被低效、无效占用的金融资源,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在结构方面,货币政策强调“精准有效”,东方金诚首席宏观分析师王青表示,这意味着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受到进一步倚重,引导更多金融资源流向科技创新、先进制造、绿色发展、小微企业等重大战略、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
另外,“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社会融资规模、货币供应量同经济增长和价格水平预期目标相匹配”的提法颇受关注。“价格水平是宏观经济的‘温度计’,太高或者是太低都不好,要使物价保持在温和、适度水平。”韩文秀表示,这有利于更好统筹实际经济增长和物价水平的预期目标要求,更加符合宏观调控的实际。温彬表示,今年以来,我国物价持续低位运行,会议侧重强调货币政策在稳定价格水平预期方面的重要作用,预计明年货币政策有望适度发力,推动物价水平温和上升。
积极的财政政策总量适度加力、结构调整优化
总量适度加力、结构调整优化是2024年积极的财政政策关键词。会议指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适度加力、提质增效。要用好财政政策空间,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强化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
“积极的财政政策主调不变,这是由当前经济恢复基础不牢、微观主体信心未根本提振的形势决定的。提质增效是近年来财政政策在加力之外的重要目标,这是由当前财政形势紧平衡决定的。”粤开证券首席经济学家罗志恒表示,财政政策定调积极,即加力以扩大总需求、防范化解经济社会风险,同时要根据经济社会需要施策,不搞大水漫灌,积极的财政政策仍是高质量发展框架下的积极,避免大幅提高财政风险,要让财政更可持续。
国金证券首席经济学家赵伟表示,当前财政政策空间更多存在于中央层面,明年中央财政或继续加大对地方财政的支持。“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与“经济大省要真正挑起大梁,为稳定全国经济作出更大贡献”相呼应,或指向后续财政资金更多倾斜于债务负担较小、项目储备较多、质量较高的经济大省,而非切块划分。
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也是市场关注重点。对此,钟正生表示,“提质增效”旨在财政支出结构改革,提高资金效益和政策效果,才能“用好”财政空间。财政支出方向将更多向教育事业发展、医疗卫生服务、社会保障水平等民生领域重点倾斜,削减一般性支出,取消低效无效支出,在有限的财政空间里释放出更大的政策潜力。
在强调调整优化结构之外,会议还要求,落实好结构性减税降费政策,重点支持科技创新和制造业发展。“为进一步用好财政空间,未来财政政策有必要以支出政策为主、减税降费等收入政策为辅,推动财政政策逐步从重投资转向投资与消费并重,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罗志恒说。
加强政策工具协调配合
继近日召开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要求之后,本次会议再度强调“要增强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并提出更为细化的协调配合安排——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环保等政策协调配合,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强化政策统筹,确保同向发力、形成合力。
对此,韩文秀表示,实践表明,除了直接的经济政策之外,许多非经济性政策也对经济运行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因此要坚持系统观念,既要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科技等政策之间的协调配合,也要把非经济性政策纳入宏观政策取向一致性评估,使各类政策更好协同发力,增强合力。
罗志恒也谈到了非经济性政策对于经济发展的重要性。他表示,要综合考虑非经济性政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避免引发供给冲击、打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
今年以来,市场主体信心不足导致生产弱于需求。下一阶段,宏观政策将在哪些方面形成合力,又该如何加强协调配合?
钟正生表示,为形成合力、放大组合效应,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协同性将进一步增强,除熨平日常财政收支影响、支持政府债券集中发行外,还将体现在三个层面:在政策发力必要性提升的关键时点,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同步发力;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将加强对民营企业和房地产“三大工程”的支持,在关键领域,财政贴息将与货币政策支持并驾齐驱;协同防范化解地方债务风险。
赵伟表示,一方面,后续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将加强协调,以及创新政策工具支持稳增长;另一方面,多部门政策需形成合力、强化统筹,财政政策、货币政策等宏观调控政策将更注重与稳就业、科技产业创新、区域协调、绿色环保等重点领域改革推进相配合。
值得注意的是,会议谈及下半年宏观政策时更是使用“持续用力、更加给力”的新提法,或指向接下来会有更多稳增长的宏观增量政策出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