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金报记者 方丽 曹雯璟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科学技术部和国务院国资委等七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未来产业创新发展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围绕制造业主战场加快发展未来产业,布局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健康六大赛道。
中国基金报记者采访了七位基金公司投研人士,解读“未来产业”投资机遇。他们是广发上证科创板50ETF基金经理陆志明,银华基金ETF业务总监王帅,永赢基金指数与量化投资部总经理章赟,兴业基金权益投资部总经理、基金经理邹慧,招商移动互联网产业股票基金经理张林,长城创新驱动基金经理、长城半导体产业拟任基金经理杨维维,恒生前海投资经理谢钧。
这些投资人士认为,《意见》擘画了六大未来产业赛道,遵循“技术创新—前瞻识别—成果转化”的思路,是我国力争在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浪潮中抢占领先地位的关键性指导方针,不少赛道规模达万亿元级,或可成为未来布局的重点方向。
赛道一:未来制造
可关注人形机器人、工业互联网
和工业元宇宙等
中国基金报:在未来制造领域,《意见》提出要发展智能控制、智能传感、模拟仿真等关键核心技术,以及推动工业互联网、工业元宇宙等发展,其中,有哪些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陆志明:第一,智能控制和智能传感技术。这些技术涉及智能控制系统、机器人、自动化设备以及各种智能传感器的研发和生产,是实现工业自动化和智能化的关键,具有较大市场潜力。
第二,模拟仿真技术。模拟仿真在产品设计、测试和优化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可以为企业提供更加精确和高效的设计方案。
第三,工业互联网平台。工业互联网通过连接机器、设备和系统,优化生产流程和提升效率,工业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平台建设和数据分析服务具有较好的发展前景。
第四,人工智能(AI)和大数据。AI算法开发、大数据处理和分析工具可以帮助企业提升智能决策和运营效率,相关机会值得关注。
王帅:未来制造领域可以映射至A股中人形机器人、工业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等概念。投资机会可以关注:一、人形机器人中伺服系统、减速器和控制器这三大核心零部件;二、工业互联网中设备层、网络层、平台层和应用层;三、人工智能中数据算力、算法模型和软件应用。
张林:我国目前在智能制造和生物制造领域具备扎实的产业基础,相关公司的利润有望稳健增长。在智能控制和传感以及模拟仿真等关键核心技术存在短板的领域,我们更加关注在各自关键环节取得技术突破而带来的投资机会。
谢钧:在未来制造领域,与人形机器人相关的智能制造产业值得重点关注。人形机器人的制造成本降低,使得商业化落地在未来成为可能,人形机器人的三大应用场景(工业制造、商业服务、家庭陪伴)都有广阔的市场空间,而且可以有效降低人工成本,形成生产力的越级提升。此外,半导体高端制造领域和AI相结合的智能制造等也是我们非常关注的方向。
赛道二:未来信息
可关注卫星互联网、大模型
和群体智能等
中国基金报:在未来信息领域,《意见》明确要推动下一代移动通信、卫星互联网、量子信息等技术产业化应用等,其中,有哪些投资机会可以挖掘?
陆志明:随着低轨道卫星通信技术的成熟,卫星互联网领域投资机会可重点关注卫星制造、发射服务、地面接收设备和相关应用开发。在量子信息领域,量子计算、量子通信和量子加密等有潜力引领信息技术的下一轮变革,可重点关注量子计算机的研发、量子通信网络建设和量子安全产品。
随着通信技术的发展,卫星物联网的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未来可关注IoT设备、传感器、连接管理平台和相关数据分析服务的投资机会。此外,边缘计算技术能够提高数据处理的速度和效率,边缘计算硬件、软件和服务也值得关注。
王帅:可以关注的投资机会:一是下一代移动通信相关的网络设备制造商和电信运营商,二是卫星通信相关的卫星制造、通信服务和火箭发射产业链,三是量子信息上游的元器件及设备、中游的网络建设和运营、下游的安全应用。
章赟:高度看好卫星互联网的投资机会。卫星通信是实现万物互联的关键环节,是打通数字经济通信底座的“最后一公里”,也是新时代中国发展不能错过的万亿元产业大赛道。今年是我国卫星组网批量发射的元年,中国星网和G60的发射计划正如期进行,目标是从零开始,从无到有,在未来10年达到20000颗以上的低轨卫星占有。
张林:我国的卫星互联网和下一代移动通信正处于产业发展的早期,技术路径在逐步确定,但目前受成本和商业模式的限制,尚处于快速发展的前夜,未来的投资机会可能来自相关技术标准的确定、某项技术的突破或某类成本大幅下降。此外,大模型和群体智能等智能领域的发展也值得关注,期待国内算力和算法的突破带动智能产业的发展。
谢钧:看好卫星互联网的未来发展。Space X公司自宣布“星链”计划以来,通过批量生产卫星、一箭多星、火箭回收复用等降本增效方式,逐渐证明其商业模型的可行性。在国内,“GW星座”和“G60星链”等星网规划也加速推进,预计将迎来低轨卫星发射量的爆发。受国际形势影响,无论是基于商业还是国家安全与竞争等方面考虑,我国卫星互联网建设刻不容缓,低轨卫星互联网产业在政策加持下有望迎来资本与技术共振的高速发展期。
赛道三:未来材料
可关注半导体材料、
高性能碳纤维等
中国基金报:在未来材料领域,《意见》提出要发展高性能碳纤维、先进半导体等关键战略材料等,其中,有哪些细分领域值得看好?
王帅:高性能碳纤维、先进半导体材料等战略材料是解决我国重点先进产业被“卡脖子”的关键一环,也是政策长期扶持和市场持续关注的方向,值得关注的细分领域有:一是高性能碳纤维中上游的聚丙烯腈、沥青、粘胶纤维等原材料,中游的设备制造商和下游航空航天、风电等应用领域;二是半导体材料中的硅片、电子气体、光刻胶、靶材和设备等。
张林:未来材料产业需要长期技术攻关,提升良率、增强稳定性并降低成本。在先进半导体领域,随着国产替代的深度推进,优先选择突破海外限制的材料领域。此外,我国在第三代半导体领域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随着下游应用的拓展,相关公司的收入和利润有望快速增长。其他细分领域需要等待技术突破和销售快速上行来催生行情。
杨维维:随着先进技术的发展,半导体材料的需求也在增加,其中,半导体产业的国产化进程值得关注。半导体的上一波行情是由国产替代拉动的。2019年到2021年,很多半导体公司涨幅达到10倍,核心原因在于成长中的芯片产业在第一阶段快速实现了国产化。截至目前,半导体产业的国产替代进程仍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如果国产算力芯片能实现量产,先进制造和先进封装的需求有望进一步打开,带来相关公司的业绩改善。
谢钧:德国默克集团电子相关业务负责人曾表示,电子行业过去二十年依靠工具推进技术,下一个十年将进入材料时代。在半导体2nm时代,制程工艺逐渐逼近物理极限,以更小的尺寸、更高的集成度实现集成电路更新迭代的方式已难以为继。当制造工艺和设备的“内卷”逼近天花板,半导体材料有望成为行业的下一个风口。
赛道四:未来能源
可关注核电领域、核燃料、核聚变等
中国基金报:在未来能源领域,《意见》聚焦核能、核聚变、氢能、生物质能等重点领域,其中,有哪些投资机会值得关注?
王帅:在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和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长期绿色可持续发展方针下,探索和开展新型能源体系的建设是我国“十四五”现代能源体系规划中的重要组成部分。A股中,上游设备、原材料制备和储存,下游发电运营商及运营设备提供商均值得关注。
章赟:可控核聚变这一领域被视为未来能源问题的终极解决之道。2023年国务院国资委启动实施未来产业启航行动,明确可控核聚变领域为未来能源的唯一方向。近年来,产业资本纷纷入局可控核聚变赛道,2022年私人投资额已接近30亿美元。在这一领域,中国市场将会诞生大量值得长期投资的公司。
张林:在光伏领域,我国拥有技术和成本的领先优势,看好未来的技术新方向,如新型晶硅太阳能电池、薄膜太阳能电池及相关设备。随着成本下降和技术体系成熟,新型储能和能源电子也有望实现爆发式增长。核聚变等更加新兴的能源体系还处于产业发展早期,关注技术突破带来的行情。
邹慧:主要关注以下领域的投资机会:一是核电领域,行业景气度上行,2019年起核电机组恢复核准,2022年、2023年连续两年核准10台机组的商用核电,显示我国核电建设进入稳定批复周期,产业链相关公司有望充分受益。
二是核燃料及后处理,核电站建设加速,预计核燃料及后处理公司将迎来较大发展。
三是核聚变,2022年起全球聚变加速趋势明显,未来的预期中位数是2030年~2035年实现可控核聚变,行业未来几年有望充分提速。
谢钧:氢能的发展趋势不容忽视。氢能作为一种来源丰富、绿色低碳、应用广泛的二次能源,正逐步成为全球能源转型发展的重要载体之一。当前,全球主要发达国家高度重视氢能产业发展,将氢能作为加快能源转型升级、培育经济新增长点的重要战略选择。此外,还看好核能的发展。
赛道五:未来空间
可关注卫星制造端、火箭发射端、
应用运营端等
中国基金报:在未来空间领域,《意见》提及要研制载人航天、探月探火、卫星导航、临空无人系统等,其中,有哪些投资机会可以挖掘?
陆志明:第一,随着太空技术的发展,载人航天和太空旅游潜力巨大,相关技术研发及设施建设值得关注。第二,探索月球和其他行星的任务未来也将继续推进,相关航天器研发、探测设备和技术的开发值得重点研究。第三,临空无人系统包括无人机、飞行汽车等,具有广泛的商业应用前景。
王帅:A股在航天相关产业链中积累了一批涵盖上下游各领域的上市公司,具体可以关注卫星制造相关的设计和配套零部件厂商,火箭制造中箭体研制、火箭发动机和配套先进材料厂商,中游运维环节相关的地面配套遥测设备和运营商等。
邹慧:第一,卫星制造端,产业集群化促进多板块协作,重点关注卫星载荷与平台两大环节。第二,火箭发射端,多核心技术助力运力提升,可关注商业火箭投资机会。第三,中游地面端,基础设施设备补全,高效赋能卫星互联网建设,伴随导航卫星产业上游制造端起步加速,中游配套芯片、板卡、模块、接收机、终端等产品需求进一步增加,未来有望嵌入车载、手机等广阔市场,赋能卫星互联网建设。第四,应用运营端,可关注导航应用系统及平台运营商、遥感应用系统和通信运营公司。
谢钧:航空航天产业量、价、效、安全因素已然共振,“十四五”乃至“十五五”市场将持续处于一个成长和价值兼备且景气度持续提升的周期,投资机遇值得关注。
赛道六:未来健康
可关注5G/6G、
元宇宙、AI等技术应用
中国基金报:在未来健康领域,《意见》明确要推动5G/6G、元宇宙、人工智能等技术赋能新型医疗服务等,其中,有哪些细分领域值得看好?
陆志明:对于新型医疗服务,主要关注四个方向:一是远程医疗和健康监测。随着5G/6G技术的发展,远程医疗和健康监测将成为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可以重点关注远程医疗平台、远程医疗设备和健康监测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二是元宇宙和虚拟医疗。元宇宙是一个虚拟现实的数字空间,可以用于模拟医疗环境、虚拟手术培训等,未来相关技术研发、平台建设和应用开发值得关注。三是健康管理和智能医疗设备,可以帮助人们实时监测健康状况,提供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四是与基因编辑和精准医疗相关的研发和应用。
王帅: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深,全民对医疗健康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将催生高增量的消费领域,可以关注受益于远程通信技术发展的医疗诊断和服务、得到人工智能助力的创新药开发等领域。
章赟:最近Neuralink已完成首例人类脑机接口设备植入,脑机接口概念再度沸腾。脑机接口技术在医学领域的探索与实践不仅彰显了科技对生命健康的尊重与改善,更预示着一个全新的医疗时代的到来。
张林:我国在细胞和基因技术领域发展迅速,具备人才、技术、成本和应用优势。人工智能和元宇宙与新型医疗的融合也是值得关注的方向,如人工智能诊断、元宇宙+医疗培训或手术,都是目前产业的研究前沿。
邹慧:可关注5G/6G技术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如远程医疗、移动健康以及医疗物联网,将极大提升医疗服务的可及性和效率,投资机会或集中在提供网络设备、解决方案和服务的通信技术公司。
此外,元宇宙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前景广阔,从远程诊断、医学教育到患者康复等,都可以通过构建虚拟医疗环境来实现。投资机会主要在于那些能够提供元宇宙平台、虚拟现实技术和相关内容服务的创新型企业。
人工智能在医疗健康领域的应用日益广泛,包括辅助诊断、个性化治疗计划、药物研发等,可重点关注拥有先进AI技术、大数据处理能力和丰富应用场景的企业。
谢钧:从诊断辅助、医疗管理到自动化数据分析和智能家庭医疗系统,AI都发挥着重要作用。未来,AI在医疗领域的发展趋势将深刻影响医疗行业的格局和患者的就医体验。
科技创新产业
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因素
中国基金报:这些主题投资背后可能存在哪些风险点?应该如何借道基金布局?
陆志明:未来产业的发展空间虽大,但面临前期资金投入大、需求不确定性大、业绩兑现短期无法实现等风险。
王帅:最大的风险点就是技术发展路径的不确定性和上市公司标的业绩的难预测性。对于个人投资者而言,在相关赛道中甄选出优质标的将面临很高的壁垒,因此,建议投资相关行业主题基金或科技类主题基金。
章赟:投资新兴前瞻领域,要审慎评估自身的风险偏好和承受能力,因为敢于赚取“未来的钱”,不仅要有敏锐的洞察力,更要具备超越常规的耐心和坚定。
张林:风险在于部分产业还处于发展的早期,技术路径、市场空间以及竞争格局都存在不确定性,可能面临较大的波动。布局赛道基金时,一方面,要避免追高,控制回撤风险;另一方面,要选择具备相对较强竞争力的行业。
杨维维:科技创新产业受到技术壁垒、全球竞争、海内外产业政策等因素的影响,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主题投资机会也面临一定的估值泡沫风险,需要长期研究及专业判断。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可以基于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和投资目标,通过基金来布局科技创新产业投资,如涵盖科技创新产业的行业主题基金、追踪特定科技指数的ETF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