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券时报记者 秦燕玲
北京市日前公布了重点领域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的贷款贴息方案,符合条件的项目将获2.5个百分点贴息,期限两年。根据当前商业银行中长期贷款利率测算,贴息期内,获支持项目融资成本可下降超六成。早前,江苏省也明确了制造业相关设备购置与更新改造项目的财政贴息安排:省级财政给1个百分点的贴息,鼓励市县两级再给予1个百分点的贴息。
推动大规模设备更新改造是今年宏观经济的重要政策安排,在各项配套保障措施中,“资金从何而来”既是行动关键也是市场关切。江苏和北京的率先“打样”,为后续各省份的政策推进提供了参照。
事实上,“财政贴息+金融支持”协调发力,是当前宏观政策工具箱里推动释放投资需求的常见“组合拳”。
例如,2022年9月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曾确定专项再贷款与财政贴息配套支持部分领域设备更新改造,扩市场需求、增发展后劲。彼时人民银行设立的专项再贷款额度在2000亿元以上,中央财政为贷款主体贴息2.5%。受此带动,2022年1月~12月,制造业投资同比增长9.1%,增速比全部固定资产投资高4.0个百分点。
一方面,金融业近年来持续提升服务实体经济质效,加大对制造业等重点领域的支持力度。人民银行最新数据显示,截至3月末,金融机构高技术制造业贷款、普惠小微贷款、涉农贷款和民营经济贷款同比增速分别为27.3%、20.3%、13.5%和10.7%,均明显高于全部贷款增速。金融监管总局、工信部、国家发改委日前还联合发文,要求围绕产业链供应链安全稳定、产业科技创新发展、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工业智能化和绿色化发展等重点任务,持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
另一方面,财政发挥关键杠杆作用,将撬动更多资金投入。山东省去年底曾公布过一组测算数据:每年投入财政资金约180亿元,可吸引撬动金融资源约5000亿元。因此,财政、金融政策的同向协调发力越来越成为宏观调控中的重要手段。
财政部最新撰文谈及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就将“强化财政与金融政策的协调配合”作为要点之一。原因在于,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在实施宏观调控、推进金融治理、深化金融改革、维护金融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协同配合的财政金融政策是提升金融供给质量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