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可以看到,交易的不公平现象正在逐步改善;
②“趋利避害、规范发展”是对待量化交易一个较为理性客观的态度;
③目前是对量化交易身上存在的一些备受市场诟病的弊端进行处理与解决,最终目的是促进量化交易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财联社7月10日讯(记者 林坚 闫军)7月10日晚间,证监会对于量化交易的最新回应,得到市场的广泛关注,尤其是正确看待量化交易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这形成三个话题:一是量化交易到底是不是洪水猛兽,如何正确看待程序化交易?二是程序化交易监管产生哪些影响?三是接下来证监会即将发布的举措之中哪些值得关注?这些理解与判断很关键。
为此,财联社记者结合监管最新部署规划,进行了多方采访,并根据新“国九条”以来的相应监管措施、实际数据得到了四个反馈。
如何正确看待量化交易?理性辩证地看待
对待量化交易要辩证地看,要实事求是,一分为二理性看待量化交易“利”与“弊”。近期,大盘持续走弱,证监会、交易所出台一系列加强量化交易监管的政策措施,不少声音认为量化交易严重影响市场环境,应当全面限制甚至取消。但从量化交易本身的天然属性以及目前监管的态度,全面禁止量化交易并非一个科学理性的选择,量化交易是信息技术发展的产物,有其积极作用,这是不争的事实,有数据证明。
从1976年纽交所建成交易订单电子传输系统,允许一篮子股票下单开始,量化交易就出现了。现在即便是最普通的炒股软件客户端,也或多或少带着一些自动化交易功能。计算机程序的参与对提升交易效率的积极作用是不可否认的。
数据显示,目前境外成熟市场的程序化交易占比在50%以上。从境内市场来看,近年随着国内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升,以及境内市场与国际接轨的步伐不断加快,程序化交易快速发展,交易占比由2020年的20%上升至目前约30%,其中高频交易占比由10%上升至近20%,交易规模持续上升,已成为证券市场重要的交易方式。
量化交易还有助于改善市场流动性,促进市场价格发现,据统计,目前程序化交易投资者贡献了市场约1/3的交易金额。2019至2021年快速发展的阶段,市场整体成交额与量化私募管理规模呈现明显的正相关性。目前每日可以向市场稳定提供2000亿左右的交易额,成为活跃市场的重要源头之一。此外,量化交易可以同时“盯着”全市场5000多只股票,交易标的一般在1至2千只左右,可以覆盖一些流动性较差的小微盘股,据统计,量化交易在15亿元以下的小微盘股上交易占比接近四成,可以一定程度上改善相关股票的流动性。
此外,量化交易还能平抑短时市场波动。量化交易基于各种影响因子作出交易决策,最重要的因子之一是“反转因子”,通俗来讲,就是跌多了要涨、涨多了要跌。基于反转的交易逻辑,量化交易在多数市场大幅波动的情形下,体现逆势交易的特征。研究表明,在多数市场向下快速波动时段,量化交易呈现逆势交易特点,这可以一定程度上平抑市场短期大幅波动,尤其在市场快速下跌过程中起到“刹车”作用。
可以看到,在回应市场关切时,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提到,“证监会将坚持趋利避害、突出公平、从严监管、规范发展的原则,突出问题导向和目标导向,加快推出更多务实举措,进一步强化对程序化交易监管的适应性和针对性,降低程序化交易的消极影响,切实维护市场交易公平。”
其中,降低消极影响、趋利避害、规范发展等描述均体现了量化交易是存在一定积极价值的,目前是对量化交易身上存在的一些备受市场诟病的弊端进行处理与解决,最终目的是促进量化交易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解决量化交易备受市场诟病的弊端
基于上述,在业内看来,考虑到量化交易的存在和发展有其必然性,同时量化交易客观上存在的弊端也不容忽视,证监会“趋利避害、规范发展”的最新表述,是对待量化交易一个较为理性客观的态度。不可否认,量化交易客观上存在上述有利的方面,但其弊端同样突出。
一是缺乏人工干预,存在错单风险。量化交易过于追求交易效率,为了给订单速度“保驾护航”,可能导致诸多风控环节设置不严。在交易程序发生错误的情况下,尤其对高频量化交易而言,由于其低时延特点导致短时间内难以通过人为介入处理,可能持续快速大量发出错误订单,冲击交易系统,影响市场秩序。
二是特定时点可能引发交易共振,加剧市场波动。量化交易总体规模较大,存在策略趋同特征,在某些特定情形下,可能引发交易共振,短期内大量消耗流动性,加大市场波动。例如,今年年初,由于众多量化私募前期重仓小微盘股、采用了相似的对冲策略,进一步加大市场波动。海外市场看,在2010年5月6日发生的美国股票市场“闪电崩盘”事件中,量化交易因算法趋同自动执行而迅速撤回或产生大量订单,加剧了市场的流动性短缺,加速了市场的快速下跌。
三是交易优势突出。我国市场中小投资者数量多,占比98%以上,交易占比高,占比34%,单个投资者资金规模小。与专业机构相比,中小投资者获取信息、资源的能力明显有限,可能造成投资者间的不公平。如交易机会公平方面,证券公司是否为其资金量大的客户提供特殊便利;承担成本公平方面,少量的量化交易投资过度占用系统资源,对其他投资者形成一定的不公。
四是交易短期化特征明显,过度频繁交易不利于长期价值投资的发展。虽然量化交易普遍具有满仓运行的特点,但是其满仓是基于每日反复买卖、频繁换仓实现的,其日均换手率(20%左右)远高于其他投资者,可以看出其交易的频繁程度。量化交易过度频繁交易、追逐短期收益,一定程度上对长期价值投资形成冲击。
即将发布的举措哪些值得关注?
对量化交易监管,是践行资本市场监管政治性、人民性的客观要求。目前来看,监管正在对量化交易身上存在的一些备受市场诟病的弊端进行处理与解决。对量化交易监管,制定专项监控指标提升监管针对性,有利于维护市场正常交易秩序,提升市场稳定性。从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的介绍来看,下一步集中在五个方面:
一是指导证券交易所尽快出台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细化完善具体安排。同时,指导证券交易所评估完善程序化交易报告制度,加强报告信息核查和现场检查力度。
二是指导证券交易所尽快公布和实施程序化异常交易监控标准,划定程序化交易监控“红线”,进一步推动程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交易降频降速。
三是加强与香港方面沟通协调,抓紧制定发布北向资金程序化交易报告指引,对北向投资者适用与境内投资者相同的监管标准。
四是明确高频量化交易差异化收费安排。根据申报数量、撤单率等指标,研究明确对高频量化交易额外收取流量费、撤单费等标准,以“增本”促“降速”。
五是持续强化交易行为监测监管,对利用程序化交易特别是高频量化交易从事违法违规行为的,坚决依法从严打击、严肃查处。
受访人士称,未来待证监会、交易所各项量化交易监管举措全面落地后,量化交易身上存在的一些备受市场诟病的弊端将有望得到解决,使其更好地发挥提高交易效率、提升市场活跃度、平抑波动等积极作用,促进量化交易规范、有序、健康发展。
交易的不公平现象正逐步改善
南开大学金融发展研究院院长田利辉告诉记者,市场会看到监管层对于中小投资者利益的呵护,有助于修复投资者信心。同时,这会减少市场的恐慌心态,防止过度下行波动,增强市场稳定性,提升上行动能。
交易的不公平现象正在逐步改善。证监会数据显示,今年以来,证券市场程序化交易总体稳中有降,交易行为出现一些积极变化。截至6月末,全市场高频交易账户1600余个,年内下降超过20%,触及异常交易监控标准的行为在过去3个月下降近六成。
不难发现,数据背后是近期证监会、交易所频繁推出有关加强量化交易监管的举措。这对上述弊端提出了有针对性的解决思路,实际上也体现了“趋利避害、规范发展”的理念,从监管上使量化交易逐渐步入正轨。
一是加强系统管理,提高风控要求。交易所发布的《程序化交易管理实施细则》,要求用于量化交易的技术系统必须具备验资验券、权限控制、阈值管理、异常监测和错误处理等风控功能,并设置合理有效的应急处置功能,同时进行充分测试。用于高频量化交易的系统还要将测试报告和故障应急方案上报交易所。
二是限制短时间内集中大量交易的行为,避免加剧市场波动。证监会和交易所的规则都对短时间内集中大量交易,加剧指数波动的行为予以了关注,并将指数短时间内大幅波动期间,量化投资者同向主动交易金额、占比达到一定标准的行为认定为异常交易,加强监控、严格管理,防范同向共振风险。
三是有针对性地限制高频量化交易优势,缓解交易上的不公平性。证监会、交易所出台的规则都把高频交易作为了监管重点,通过要求其履行额外报告义务、设置异常交易指标限制其交易速率、实施差异化收费增加其交易成本等方式,引导高频交易降频降速,适度削弱其交易优势。
四是限制频繁瞬时报撤单、频繁拉抬打压等行为,努力解决量化交易短期化突出的问题。交易所通过设置异常交易行为指标,加强量化交易行为监管,对量化交易频繁秒撤次数、撤单率作出限制,并限制其在个股上小幅拉抬打压的次数,引导量化交易延长订单驻留时间,减少日内反复交易的频次,一定程度上解决量化投资者过度频繁交易、交易短期化特点突出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