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杨洁
小微企业迎来融资利好。日前,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召开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动员部署视频会议,动员部署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有关工作。
《证券日报》记者注意到,近日,多地相继建立工作专班,压实工作责任,从供需两端发力,做好融资需求申报清单和小微企业推荐清单“两张清单”。与此同时,多家商业银行积极推进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相关工作。
接受记者采访的业内人士表示,这有助于深入了解中小企业发展实际困难与具体融资需求,让信贷资金及时、有效与小微企业对接,畅通金融支持政策传导,进一步缓解小微企业融资难题。
多地及银行业迅速行动
支持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是稳定宏观经济大盘促进就业的现实需要、推进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和走好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的应有之义。
前述视频会议强调,要加强统筹部署和组织协调,干字当头,雷厉风行,抓紧建立健全工作机制,落实相关部门、地方政府、银行机构、小微企业等各方责任。明确目标任务,密切协同联动,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各项工作落地见效。
随后,多地迅速行动,一手牵企业,一手牵银行,开展“千企万户大走访”活动,全面摸排融资需求。例如,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迅速行动推动建立市级、区县两级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督促辖内银行机构出台无还本续贷业务操作规程细则,推动政策尽快落地见效。天津市于近日召开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部署会议强调,要深刻分析小微企业融资的堵点、难点,畅通“绿色通道”,加强政策解读和产品推介,健全考核机制,完善尽职免责制度体系,用足用好融资信用服务、“津惠通”等平台和结构性货币政策工具。
银行业也高度重视,立即行动。《证券日报》记者从建设银行获悉,该行成立由行长担任组长的工作专班,调动全行资源主动对接,统筹协调各项工作开展。同时,各部门密切配合,加强协同,形成工作合力。此外,指导各分支机构比照总行建立相应专班,强化正向激励引导,激发基层业务推进积极性,以更大力度、更实举措,切实推动普惠金融高质量发展。
邮储银行则在完善产品服务方面发力,全面对标“准、快、惠”三方面要求,精准匹配小微企业信贷需求,优化流程提高效率,加快落实中小微企业无还本续贷政策,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
记者从中信银行获悉,该行小微企业专属融资产品包、千企万户大走访、审批绿色通道、融资补贴政策、尽职免责等措施都在陆续落地,助力一线机构与政府专班的顺利对接,确保小微企业在该行融资的顺利落地。
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杨海平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借鉴了其他领域融资协调机制的经验,分别从国家层面和地方层面推进协调工作,特别是成立区县层面的工作专班,把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推送给银行,由商业银行按照市场化、法治化原则以及本行的授信审批条件来作出授信决定。该机制推动金融机构与小微企业相向而行,打通了金融服务小微企业的“最后一公里”,有利于金融机构精准滴灌小微企业。
提升银行服务能力
我国小微企业行业、领域分布广泛,对市场需求变化敏锐,经营决策灵活,并多处于产业链中下游,这使其在促进就业、满足市场需求、稳定供应链、促进产业创新和转型升级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光大银行金融市场部宏观研究员周茂华对《证券日报》记者表示,近年来,我国持续深化金融改革,金融机构普惠金融服务能力不断增强。截至2024年8月末,普惠小微贷款余额为32.21万亿元,同比增长16%,远高于各项贷款增速。
但在推动普惠小微服务的过程中仍面临一些难点,周茂华表示,例如,银企信息不对称、小微经营主体缺乏传统标准抵押品、财务管理不规范、经营稳定性不足、抗风险和创新能力相对较弱。部分银行考评机制不够合理,经营管理和风险管理水平有待提升等,影响银行服务意愿和能力。
在杨海平看来,当前小微企业融资面临的难点主要是风险和收益、成本和收益较难平衡。对此,建议继续完善全国统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支持商业银行利用大数据风控技术开展小微企业授信业务。同时,建议商业银行持续推动产业数字金融与数字普惠金融的融合发展,基于金融科技和智能化风险控制升级小微企业授信业务管理体系。
关于后续如何进一步落实好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周茂华建议,一是调动商业银行积极性。相关部门在充分了解小微企业经营情况与融资需求的同时,也要调动商业银行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推动银行机构不断完善内部管理、建立合理考评制度、明确和落实尽职免责制度等,以消除基础信贷业务员的顾虑。二是提升商业银行服务能力。一方面,需要商业银行建立相应的内部专班与区县专班工作组进行对接,提升协同效率;另一方面,随着我国产业经济转型发展,商业银行面对小微企业、科创和绿色经济领域企业,需要积极创新抵押品,根据企业发展特点,开发合适的产品及服务。三是数字化技术应用可帮助商业银行金融为客户进行精准画像,提升机构经营、服务效率,降低小微企业综合融资成本。通过数字化技术,可以推动商业银行创新信用评价体系,加强贷款“前、中、后”管理,提升风险管理能力,进而促进银企良性互动,共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