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韩昱
据中国人民银行(以下简称“央行”)网站11月11日消息,11月5日在第十四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受国务院委托,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2023年10月份以来金融工作情况。在下一步工作考虑中,潘功胜明确“不断深化金融改革开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现代金融体系”,其中提到“健全市场化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
事实上,利率市场化是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了市场化的利率形成和传导机制,以及较为完整的市场化利率体系。央行通过调整政策利率,即7天期回购操作利率,影响货币市场利率和债券市场利率,并影响存贷款利率,进而促进消费和投资,提升社会总需求,支持经济发展。
当前我国政策利率的传导情况如何?在11月8日央行发布的《2024年第三季度中国货币政策执行报告》中,题为《维护竞争秩序 改善政策利率传导》的专栏文章(以下简称《文章》)指出,总的看,我国政策利率能够有效传导,但不同市场的传导效率存在差异。货币市场、债券市场基本与政策利率同向同幅波动,但存贷款利率与政策利率调整幅度存在较大偏离。
央行数据显示,2019年8月份至2024年8月份,7天期逆回购利率累计下调0.85个百分点,3个月期同业存单收益率和10年期国债收益率均下降约0.9个百分点。同期,1年期LPR(贷款市场报价利率)累计下降0.9个百分点,而银行贷款平均利率降幅为1.9个百分点;定期存款平均利率的降幅则仅为0.5个百分点。
存贷款市场的利率传导效率不足,原因几何?中国银行研究院研究员范若滢在接受《证券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方面,信贷市场存在过度竞争、以价换量的问题;另一方面,当前我国存款定期化现象较为突出,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存款利率下调的效果。
巨丰投顾高级投资顾问于晓明告诉《证券日报》记者,存贷款市场的利率传导效率不足,主要是因为银行竞争“激烈”,导致贷款利率下降迅速,而存款利率却难以同步降低。这种状况也是由于银行对存款的过度依赖,以及贷款市场上有效需求的不足导致的。
《文章》指出,存贷款市场的利率传导效率受损影响调控效果,制约货币政策空间。当前经济运行需要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但进一步降息面临着净息差和汇率内外部双重约束。央行已采取多项措施疏通利率传导机制,稳定银行净息差,包括规范存款市场利率定价行为,指导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对异地存款、结构性存款、协定存款等进行自律管理;建立存款招投标利率报备机制,引导银行以科学有效的定价机制促进金融资源高效配置等。
范若滢建议,未来改善政策利率传导,需要进一步疏通利率传导机制。进一步健全货币政策框架,研究适当收窄利率走廊的宽度,向市场传递更加清晰的利率调控目标信号。更好发挥利率自律机制作用,维护理性有序竞争秩序。
那么,在年内剩余时间,央行降息的前景如何?于晓明认为,鉴于当前经济需要更多的逆周期调节,但降息操作受到银行净息差和汇率的双重限制,央行在降息决策上或较为谨慎。可能会优先考虑使用其他货币政策工具来实现经济支持和金融稳定,而不是简单降低利率。
范若滢认为,今年降准概率大于降息。一是经济恢复基础有待进一步巩固,需要货币政策为实体经济运行创造良好的金融环境,需要进一步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二是随着财政政策加大化债力度,未来债券供给将明显增加,需要货币政策给予配合。三是进一步降息面临银行净息差和人民币汇率压力的约束。
(编辑 李波 乔川川)